【本文作者】吳明珠中醫師 【本文作者服務診所】吳明珠中醫診所 【文章分類】疾病症狀 發表日期:2008-09-04 點閱數:24446
【文章標題】夏天的皮膚疾病---痱子
梅雨過去,就是真正的夏季高溫到來、加上臺灣屬海島型亞熱帶氣候,濕度大,悶熱多,出汗過多,不易蒸發,汗液使表皮角質層浸漬,致汗腺導管出口閉塞,汗腺導管內汗液滯留後,汗液滲入周圍表皮組織引起刺激,於是汗孔處發生?疹和丘疹,形成痱子。有時:汗孔的閉塞又容易引起繼發性的球菌感染,而引起發炎現象。
痱子的形成與類型常因人而異,根據其臨床表現,可將其劃分為以下幾種:
一、晶形粟粒疹,又稱白痱,是汗液在角質層內或角質層下溢出而成。
常見於高溫並有大 量出汗、長期臥床、過度衰弱的患者。在頸、
軀幹部發生多數針 尖至針頭大淺表性小水?,壁極薄,微亮,內容
物清,無紅暈。無自覺症狀。輕擦之 後易破,乾後有極 薄的細小
鱗屑。
二、紅色粟粒疹,又稱赤痱,因汗液在表皮內稍深處溢出而成。夏季多
見,急性發病。好 發於手背、肘窩、頸、胸、背、腹圍、婦女乳
房 下以及小兒頭面部、臀部,為圓而 尖形的針頭大小密集的丘疹
或丘 ?疹,有輕度紅暈。皮疹常成 批出現。自覺輕微燒灼及刺癢感
。皮疹 消退後有輕度脫屑。
三、膿疤性粟粒疹,又稱膿痱,系痱子頂端有針頭大淺表性小膿瘡。常
發生於皮膚皺摺如 四肢屈側和陰部,小兒頭頸部也常見。膿痱內
容 常無菌,或為 非致病性球菌。
四、深部粟粒疹,汗管在真皮上層特別是表皮與真皮分界處破裂,形成
密集的與汗孔一致 的非炎症性皮膚色的水?,無光澤,出汗刺激後
增大,刺破後有透明漿液流出,不出 汗時皮疹不明顯。皮疹不發
生 在面部和手足掌面,此時面部代償性出汗增多,而全 身皮膚出
汗減 少或無汗。深部粟粒疹常見於嚴重且反復發生紅色粟粒疹的
患者。 因 紅色粟粒疹會造成了表皮中汗管的閉塞,當皮疹廣泛時
,可致熱 帶汗閉性衰弱或熱 衰竭、中暑。這時患者有疲勞、食欲
不振、倦睡 、眩暈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
預防痱子發生應注意:加強室內通風散熱措施,使周圍環境不過於潮濕,溫度不過高,以減少出汗。避開中午太陽直射時出門作業。衣服宜寬大,便於汗液蒸發·。及時更換汗濕衣服。避免搔抓,防止繼發感染。經常保持皮膚清潔乾燥,常用毛巾擦汗,或用溫水清洗後,撒布吸汗痱子粉。
中藥痱子粉diy:麻黃根、牡礪、龍骨、赤石脂等份研級細粉,外撲多汗處。
作用:收濕止汗、止癢。
另外如用於汗疹的合併症:有膿時,可用四黃散:大黃末15克,黃柏末15克,雄黃末15克,硫黃末15克,將之研成細粉,以外撲患處.(先用軟布,將患處清洗乾淨)
中醫辨證屬暑熱夾濕、閉於毛竅所致,故治以清熱解暑化濕,可用霍香、佩蘭各5錢,野菊花、金銀花各3錢,車前草、蒲公英各3錢、鮮薄荷2錢,加水1000毫升,煎成500毫升左右,加適量冰糖,調和,分數次頻頻代茶飲服。
生活小叮嚀:
(1) 多補充水分及飲料,來清熱解暑排毒,如淡茶、綠豆湯、西瓜汁,但
不宜飲用有防腐 劑和色素添加物的飲料。小兒還可常飲西瓜汁、綠
豆 湯、金銀花露,或用地骨皮煎水 代茶飲用,均有一定的預防和治
療效 果。
(2)不可多食煎、烤、烙、炸、等不易消化的食物,因過分油膩的食物能
助火生熱,使病情 惡化。
【內容來源或主要科學文獻依據】醫師自行發表 【轉載本文請取得原作者同意】 |